首页 > 资讯 > 业态

中国设计企业的7大战略对策
来源:群鸟设计网       时间:2015-10-09 10:49:19
分享到:

1_20150925181845188Xb.qnpic.jpg 
我们刚刚经历了中国建筑设计行业最美好的时代。在那始于2000年的快速城镇化的15年中,中国设计行业经历了产值的快速提升。

在那个喧嚣的黄金15年,中国城镇化率增长了19个百分点,在此期间累计有2.9亿人口大潮从农村涌向了城市。

随之而来的是,中国设计界充分享受了人口红利、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和房地产市场化改革这三大历史性的经济及政策红利,保持了20%的年复合增长率。按这种简单的20%的增速复利计算,整个行业容量增长了6倍。

 

这样的历史大潮推动下,就是我们曾经历过的最美好的时代。

时光荏苒。时至今日,峰回路转。

从2014年起,随着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地产大潮开始逐步褪去,整个行业开始感受一丝微凉。

但到了2015年,整个行业迅速进入冰点,进入到了深度极寒的状态。我们看几组相关的行业数据:

1、房地产新开工面积,从2013年开始后,一路下滑。2015年1~8月,新开工面积同比下降了16.8%。

2、土地购置面积自2014年同比下降了15%以后,2015年1~8月更是直线坠落,同比2014年的数据基础上还持续下降了32%。

3、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数字从2013年的21.2%,下降到2015年8月累计最新的10.9%。增速降幅达到50%。

4、房地产开发投资额在2015年前8个月仅增长3.5%,还不到5年前同期水平的十分之一。

上述四大指标,直接与建筑设计业的市场容量高度相关。从此,行业内部数据统计表示,2015年至今为止,建筑设计行业的合同额下降了30~50%。

虽然房地产市场还没有偃旗息鼓,甚至销售还有所回暖,但作为中国房地产行业的先行指标,中国建筑设计行业的产值却遭受到了腰斩。

经济新常态、经济转型这件事,虽然从GDP总量上来看影响并不是很大,但对于深受其中调整的行业来说,却似遭受了灭顶之灾。

很多人还在憧憬当前市场的调整只是暂时的问题,我们再来看看未来。

很不幸,未来中国房地产市场面临两大难题:第一,堆积如山的存货,需要消化;第二,中国20~45岁的人口峰值在2013年后遇到断崖式下跌,人口红利快速衰退。这意味着房地产的需求开始衰减。

同时,面对如山的房子和全国大量新区空城的城镇化,我们还能期待新的4万亿投资进一步启动市场吗?显然不可能。习李政府已经定调,这个痛苦的去产能的过程必须通过新经济的增长模式来替代。在智慧的、创新的、人性化的新经济面前,没有过往粗放的房地产业。

这是最坏的时代,也是最好的时代。如今,整个行业都在摸索下一步的转型升级之路。

而反观当前设计行业的现状。在大潮的推动下,目前行业总体低水平产能过剩,多数产能将被淘汰,多数企业的商业模式亟待优化提升,行业正在演变成专业事务所与大型企业集团的两级分化模式

 

站在当下,我们的未来到底该怎么干?

 

下面我根据一些案例和分析,看看当前市场下,该如何应对?如今行业领先者们,又都在做什么?

一、抓住基础建设投资大潮,寻找新型机会

与房地产市场低迷不同的是,基础设施投资市场仍然充满了机会。

基础建设投资将成为稳增长的重要切入点。在国家发改委集中批复基础建设项目的带动下,各地方政府也将布局重大基础工程建设作为新一年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上半年基础设施建设将会迎来较为集中的释放期,对化解过剩产能,稳定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将持续显现。

中国大城市的轨道交通、高铁以及机场通用航空的人均保有量,仍然距日本、美国和欧洲等发达国家有不小的差距。

以铁路投资来看,中国的人均铁路密度只有美国、日本、欧洲的1/3到1/10,仍存在巨大的增长空间。因此,结合路桥、机场、铁路站点沿线土地综合开发带来的市场机会,是未来争夺的战略要地。

 

二、A股上市类设计公司纷纷转型,抓住资本红利攻城略地,模式升级蜕变

面对巨变的环境,当我们还在踌躇犹豫的时候,业界领先的设计类上市公司们却走出了不一样的路径。

很多设计公司在上市这个问题上,顿觉困惑,不免生问:“我们最为一个传统的靠创作技艺为生的专业公司,为什么需要上市融资呢?上市后,对我们的企业有什么好处呢?”

面对这样的疑问,我认为企业领导者应该考虑清楚如下五个问题,再决定是否上市。

1、未上市企业怎么抵御同行上市后,利用股票期权和高薪策略挖取公司主创团队的策略?

2、没有上市平台,股权无法流动,怎样兑现股权激励的价值?

3、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怎么保证单一的设计业务能够稳定公司中高层对事业发展的需求?

4、传统的设计业务利润怎样抵御上市利用资本营运获得收益的的冲击?

5、理想主义的设计事务所企业文化如何抵御大型企业集团化发展的诱惑?

好吧,这里我们再来看在现在已在A股市场上的上市公司们他们是怎样应对的?

大鳄华东院已借壳上市,借助集团雄厚的实力和国资改革的天时地利环境,开始迈向全过程和国际化的战略路径,极有可能成为中国国首个全球化的综合性设计工程咨询公司,类似美国的AECOM、英国的ATKINS等世界着名跨国企业。

另一个资本市场热捧的上市公司苏交科更是发展迅猛。其在上市后三年内,经历6次并购,获得了在进入新的地区市场和铁路、市政等国家垄断行业领域寻找到了新的蓝海。更值得一体的是,苏交科紧密抓住当前国家大力发展PPP市场的大潮,介入了这个领域,并斩获了一批项目。

通过并购和PPP投融资的模式,苏交科快速进入了环保、智能交通、铁路等行业额领域,在如今的逆势环境下,2015年上半年仍然获得了30%以上的业绩增长。

不过在大牌公司们纷纷开始通过并购攻城略地的时候,并购仍然有几个关键问题需要注意:

1、同质化类型的横向并购没有价值

2、产业链上下游的并购,有助于改善商业模式,形成新的商业模式

3、统计规律表明,并购的成功概率低于50%

4、并购后的内部重组,锁定关键团队和技术是难度所在

5、并购定价,考验谈判智慧。就并购企业价值本身算账,一定不划算

6、产生业务聚合后的盈利模式升级,是并购的关键所在

 

三、新三版企业经营普遍受冲击,战略模式调整为新型城镇化服务商

如果说A股上市公司代表了中国设计界实力最强的第一梯队企业,那么最近两年踏上新三板的公司,则代表了市场上另一批实力较强的企业的经营现状。

不同于头牌公司们的茁壮成长,新三板企业的业绩今年普遍受到了冲击。从2015年中报的业绩统计数据来看,8家新三板上市公司中,有7家业绩遭遇到了不同程度的下滑。

从中报披露的业绩数据来看,2015年上半年,8家新三版建筑设计公司主营业务收入同比下滑12.44%,净利润同比下滑59.5%。

他们如何面对这样的市场局面?我仔细翻看这些公司披露的业务战略,提到最多的概念是一体化战略、新型城镇化解决方案、绿色建筑及低碳城市解决方案等新的名词,由此可见这些公司已经明确看到行业转型期的市场需求的变化,将设计业务与投资、咨询、管理、实施等融为一体,成为了新型的方案解决商。

在这些企业的概念里,设计作为传统业务,只是其中的一个板块,新型的商业模式已经全面衍生到城市配套服务领域。

 

四、产业链上下游合作,将设计与产业生产紧密结合

相比设计市场的低迷,行业内还有一部分领先的公司将设计业务与产业链前后端的投资、咨询、施工管理结合在了一起,将设计与产品直接落地,在商业模式上重新做了调整。

其中代表例子有三益设计,其聚焦商业地产领域之后,将三益资本、三益佳柏资产管理公司绑定在了一起,成为一个包含投资、设计、开发、管理、增值五大产业环节的公司。

还比如陆道股份,在其擅长的产业园区领域,已经整合了咨询、规划、设计、实施和资本五大方面,打造成为全产业链服务商。

贝尔高林与棕榈园林的合作更是让人艳羡。景观大牌公司贝尔高林在行业高点激流勇退,近五年分两次出让股权给上市公司棕榈园林,兑现了14亿现金,并帮助棕榈园林走向了生态城镇建设综合服务提供商的转型之路。

 

五、产业链横向一体化,寻找新蓝海市场,抵御风险

市场上还有一批公司,在设计主业受到影响后,纷纷投生到自己熟悉的相关设计领域,如今已经在新的领域崭露头角。

如联创设计推出的尖叫设计网站,已将建筑设计与商品设计进行了结合。景观设计公司奥雅设计最近推出了洛嘉儿童主题乐园的新的产品,将景观与室外活动落地项目结合在了一起。同时柏涛设计结合当前的创业热潮,打造了壹瓦设计这样的众创空间,从设计、硬件和软件服务环节,进行了全产业链的介入。

这里最值得一提的是美国商业建筑设计公司凯里森的实践。除了其所擅长的商业建筑设计,商业建筑里所承载的店铺设计也是一个重要的产品门类。相比市场容量有限的建筑设计市场,与其相毗邻的商业店铺设计却是一个极其庞大和稳定的设计市场。

 

六、中小公司往产品经理型企业转型

对于行业内多数中小企业来说,在当前局势下,锁定细分市场和未来增长领域,做出差异化是王道。相比于大型综合性设计公司,中小企业往往面临资源和能力的瓶颈,在当下市场上,再不专注的中小企业肯定是首先被消灭的对象。

因此,面对严酷的市场,玩命的死磕是唯一的发展之路。

聚焦一个当前仍然保持增长的细分品类,如养老地产、文化旅游地产、物流产业园、商业建筑改造、爆品的改善型住宅市场,然后以产品经理的思维做出创新的产品价值,是大量中小型企业立足的根本。

这时候以产品经理思维聚焦的设计业务,必须一概往日建筑师的专业局限,快速推进到市场研究、建筑策划、运营管理、营销销售等前期陌生的领域。只有解决了业主方对当前产品定位和竞争策略的问题,设计业务才能随之落地。

要记住,当前所谓的白银时代,是一个80%项目存在风险,只有20%项目能安全盈利的时代。设计公司只有解决了产品盈利问题,才能创造价值。

竭尽全力突出在单一领域的核心竞争力,做到无可替代。然后拥抱互联网,迅速融入行业生态圈,只有这样才是中小型企业的发展路径。

 

七、拥抱互联网的行业先锋,价值创造与交易平台两级化发展

随着UBER式的互联网模式的火热,互联网挺进建筑设计圈已经成为一种思路。业内也有相当多的公司在互联网领域进行了投资和探索。

无论是万科最新的万科云平台还是八戒工程网这类的新型的设计类网站,这类互联网设计模式的出现和快速发展,本身也代表了一种重要的行业力量。

中小型项目和个体建筑师可以通过网络平台进行合作甚至撮合交易,降低了市场成本。

但毕竟建筑设计作为大型复杂项目工程设计的一个门类,互联网取代设计公司的模式几乎不可能被颠覆。如何在互联网市场上进行淘金,成为一大批行业先锋正在探索的领域。

我们不知道这个领域是否对所有公司都意味着未来。但目前可以确信的是,在不远的未来,一些植根于建筑设计业务的新型互联网平台公司的出现是不可避免的行业趋势。

在这样的大分化的年代,在这个破旧立新的年代,在这个浴火重生的年代,中国设计公司正在往大型企业集团化和产品经理型的两个方向变革。

 

换一种模式的发展,已经成为业界多数公司的共识。

没有成功的企业,只有时代的企业。

我们的时代正在巨变,我们是否紧跟住了时代的脚步?

大数据+BIM:将成本控制到底 建设行业的完美组合